【老穆知行】从消失的阿迪王看“山寨”

【老穆知行】从消失的阿迪王看“山寨”

阿迪达斯与阿迪王商标案和解,“山寨”品牌的转型困境引关注

历时五年的阿迪达斯诉阿迪王商标侵权案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。根据法院裁定,阿迪王中文商标及其三角标LOGO需无偿转让给阿迪达斯,且该品牌不得继续使用并从终端店面撤出。这意味着,长期依靠模仿起家的阿迪王将彻底失去原有品牌,未来通过新品牌Adivon谋求重生与发展。

此次案件也再次将“山寨”品牌的发展问题推上风口浪尖。阿迪王曾凭借对国际品牌在名称、标识、营销等方面的全面仿效,在三、四线城市建立起近三千家门店,年销售额一度达到4亿元,并获得“福建省著名商标”的称号。此外,该品牌还积极赞助国际体育赛事,甚至支持了多个国家的奥运代表团。

然而,这一切随着商标判决而戛然而止。“借来的”品牌终究不能长久,一旦知识产权边界明确,山寨模式便难以维系。

山寨品牌难以为继,转型成为唯一出路

近年来,国内“山寨”品牌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,主要原因包括:

政府加强监管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;

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抬高技术门槛;

市场竞争加剧,广告与渠道竞争白热化;

山寨产品暴露出质量、售后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。

尽管注册“山寨品牌”在起步阶段是一种获取知名度的捷径,但其负面标签一旦形成,不仅损害品牌美誉度,更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
因此,企业在创立之初应具备长远的品牌战略眼光;而对于已经依赖山寨路径发展的品牌,则必须加快转型升级,提升自主研发能力,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。

值得关注的是,阿迪王正在尝试借助已有的渠道优势与成熟的营销体系,推动自有品牌Adivon的建立。这一案例也预示着中国品牌正由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转变的大趋势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