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亿“可燃冰”启动!中国石油能否终结能源进口依赖?

万亿“可燃冰”启动!中国石油能否终结能源进口依赖?

南海的深蓝海面上,一座白色钻井平台正缓缓旋转。2024年5月,中国石油参与的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项目传来捷报:连续产气30天,日均产量稳定在1.6万立方米,相当于一个中型天然气田的日产能。消息一出,能源圈炸开了锅——这个被称作"未来能源"的可燃冰,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规模化开采。

更让人心跳加速的是数据背后的想象空间:中国南海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,相当于我国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60%,足够全国使用100年。如果这些"地下冰块"能被大规模唤醒,中国的能源进口依赖症是否会迎来历史性转折?中国石油作为试采主力军,又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

01 被低估的"冰与火":可燃冰为何是"战略级宝藏"?

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"血液",天然气是"清洁能源的骨架",那么可燃冰就是藏在海底和冻土带的"终极能源储备"。它由甲烷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下形成,外观像白色冰块,遇火即燃,1立方米可燃冰能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——能量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160倍。

但可燃冰的"傲娇"在于,它只存在于特定环境:要么是海底以下200-1000米的沉积层(压力足够大),要么是永久冻土带(温度足够低)。全球可燃冰储量虽大(约2.1×10¹⁶立方米,相当于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),但真正具备开采价值的区域少之又少。

中国的可燃冰资源集中在南海和青藏高原冻土带。其中南海神狐海域是"黄金靶区"——这里水深1200米,海底以下300米是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,甲烷气体通过生物或热解作用富集,形成了厚度超百米的"可燃冰矿层"。2017年中国首次试采时,单日产量曾突破3.5万立方米,震惊世界。

"可燃冰的战略价值,不仅在于储量,更在于它能填补我国能源安全的‘最后一块拼图’。"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李阳解释,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长期超40%(2023年达41.5%),其中进口管道气主要来自中亚、俄罗斯,LNG(液化天然气)依赖中东、澳大利亚。若南海可燃冰能规模化开发,相当于在自家"后院"建了一座"天然气银行",不仅能降低进口风险,还能为"双碳"目标提供清洁燃料支撑。

02 从"实验室"到"深海车间":中国石油如何啃下"硬骨头"?

展开全文

可燃冰开采,曾被国际学界称为"不可能完成的任务"。它的技术难度,堪比在深海冻土层里"绣花"——既要精准控制温度压力,防止储层坍塌;又要避免甲烷泄漏(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);还要让开采成本低于进口天然气。

中国石油的突破,始于"十年磨一剑"的技术积累。2017年首次试采时,他们用的是"直井+降压法",但产量不稳定;2020年转向"水平井+储层改造"技术——先打一口垂直井穿透储层,再用水平井像"蚯蚓"一样在储层里"钻隧道",扩大泄气面积;同时研发了"温压精准调控系统",通过注入二氧化碳置换甲烷,既防止泄漏,又能提高采收率。

"这次试采的最大突破,是我们把‘深海作业’变成了‘工厂化生产’。"参与试采的工程师王强说。过去,可燃冰开采像"打游击",单井产量低、成本高(约8元/立方米);现在,中国石油通过"丛式井组+连续油管作业"模式,把井距从50米缩短到20米,单井成本降至5元/立方米,接近常规页岩气的成本水平。

更关键的是,中国石油掌握了"全链条自主技术":从海底地震勘探(用AI识别储层)、耐高压钻机制造(国产设备占比超90%),到甲烷提纯(纯度达99.9%)、管网输送(与现有天然气管网无缝衔接),每个环节都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。

03 万亿方气的"现实挑战":距离"终结进口依赖"还有多远?

尽管技术突破振奋人心,但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仍面临三大"拦路虎"。

首先是成本关。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成本约为3-5元/立方米(含勘探、开发、运输),虽低于早期,但仍高于国内常规天然气(约2元/立方米)和进口LNG(约3-4元/立方米)。要让可燃冰具备经济性,需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(目标从日产1万立方米提升至3万立方米)和采收率(目前约20%,目标35%以上)。

其次是环境关。甲烷泄漏是最大隐患。试采期间,中国石油部署了"天-空-海"立体监测网:卫星遥感监控海面甲烷浓度,无人机巡航检测平台周边,水下机器人实时采集海水数据。"我们的监测显示,试采区域甲烷浓度始终低于0.1%,远低于安全阈值(1%)。"环境专家张敏说,但要实现大规模开采,还需研发更高效的"封存技术"——比如将开采后的储层用二氧化碳填充,既防止甲烷泄漏,又能封存二氧化碳。

最后是政策关。可燃冰作为新兴能源,其开发涉及海域使用、生态保护、能源定价等多重政策。目前,我国已出台《可燃冰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办法》,但具体的矿权分配、税收优惠、补贴机制仍在完善中。"我们需要一个‘政策缓冲带’,让企业敢投入、愿创新。"李阳说。

可燃冰不是"终点",而是"新起点"

站在南海的钻井平台上,望着不断喷涌的天然气火焰,王强想起10年前第一次参与可燃冰研究时的场景:"那时候我们连储层在哪里都找不准,只能靠老专家的经验‘摸着石头过河’。"如今,中国石油用10年时间,让"不可能"变成了"可能"。

可燃冰的开发,不仅关乎能源安全,更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战略定力。它告诉我们:所谓"能源依赖",从来不是天生的宿命,而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结果。当中国的可燃冰从南海深处走向千家万户,当"冰与火"的能源革命真正落地,我们或许会明白:终结进口依赖的,从来不是某一种能源,而是不断创新的勇气、持续突破的技术,和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定守护。

这,或许就是可燃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SP中(恋痛型与管教型)区分与介绍
365bet中文网

SP中(恋痛型与管教型)区分与介绍

📅 08-25 👁️ 6671
我的世界床怎么做
365bet中文网

我的世界床怎么做

📅 08-27 👁️ 8757
小米刷机多长时间
365net

小米刷机多长时间

📅 08-14 👁️ 3368